北 魏
- 拼音
- běi wèi
- 注音
- ㄅㄟˇ ㄨㄟˋ
- 词性
- 名词
北魏的意思
词语解释
北魏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参看“南北朝”。
引证解释
指 秦 汉•之际 魏豹 建立的政权。
引《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王发 蜀汉定 三秦 ;涉 西河 之外援 上党 之兵;下 井陘,诛 成安君 ;破 北魏。”
司马贞 索隐:“谓 魏豹 也。 豹 在 河 北故也。亦谓 西魏以 大梁 在 河 南故也。”朝代名。亦称 后魏 (386-534)。 北朝 诸国之一。 鲜卑 人 拓跋珪 所建。后来分裂为 东魏 和 西魏。
引《陈书·何之元传》:“獫狁 孔炽鯁我中原,始自一君,终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以未分之前为 北魏既分之后 高氏 所辅为 东魏,宇文 所挟为 西魏所以相分别也。”
指魏碑体。
引《冷眼观》第七回:“右首是 陶濬旦 的北魏‘避月阁十八岁小影’八个大字。”
国语辞典
北魏
后魏的别名。参见「后魏」条。
网络解释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北魏的字义分解
-
北
北 [ běi ]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 如 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2. 打了败仗往回逃。 如 败北。 北 [ bèi ] 1. 古同“背”,违背,违反。
-
魏
魏 [ wèi ] 1.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 如 魏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2.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3.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4.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 如 北魏。魏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5. 姓。
北魏造句
1、乐户是自北魏立乐籍以来从事各种官方及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特殊社会群体。明代是乐籍制度急遽变迁的重要时期。
2、卫所是明太祖称帝前在南京创建的,是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制度是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形成的,属于自给自足的军屯类型这种体制是1363年由原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提出的。魏斐德
3、小就善于读书的北魏车骑大将军祖莹,在写文章时就能自出机杼。
4、在山东的一个佛寺中,新近发现了建筑面积庞大的地下暗道,里面到处是机关之类的,是北魏年间建设的,但是依然历久弥新,完全可以使用。
5、据其官方网站介绍,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为沿着丝绸之路来华的天竺僧人跋陀敕建少林寺,供其修法、译经。
6、第四进主殿供奉历代对道教做过巨大贡献的凡人,有主持灭佛的三武一宗四个帝王,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北周世宗柴荣。
7、这是一种均田制度,承北魏以来。
8、但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风剥雨蚀及人为破坏等原因,故洛阳北魏皇陵地面上的勘查工作不多,陵园的布局情况尚不清楚。
9、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10、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段时期,由主要的五个北方内迁民族在中国北部及蜀地建立政权,其中封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16国。
北魏的相关词语
【北魏】的常见问题
-
北魏的拼音是什么?北魏怎么读?
答:北魏的拼音是:běi wèi
点击 图标播放北魏的发音。 -
北魏是什么意思?
答:北魏的意思是:后魏的别名。参见「后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