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书
- 拼音
- guó shū
- 注音
- ㄍㄨㄛˊ ㄕㄨ
- 词性
- 名词
- 繁体
- 國書
国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国书
国史。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即国字。
引证解释
国史。
引《魏书·高祐传》:“请取有才用者参造国书。”
《北史·崔光传》:“光 与 李彪 共撰国书。”
唐•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汉•魏 之 陆贾、鱼豢晋•宋 之 张璠、范曄,虽身非史职,而私撰国书。”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
引《隋书·东夷传·倭国》:“大业 三年其王 多利 思比孤 遣使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宋•胡宿 《论北界点集事宜》:“选差能专对近臣往使北戎,与议定国书,固其邻好。”
《元史·世祖纪三》:“命兵部侍郎 黑的 、礼部侍郎 殷弘 齎国书復使 日本。”
《清史稿·礼志十》:“德国 亲王 亨利 入覲帝幸 颐和园,御 仁寿殿亨利 公服入递国书,帝慰劳之。”即国字。
引元•揭傒斯 《题邹福诗后》:“余在阁中时, 福 又从 林希颜 学国书。”
清•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製国书不用 蒙古 、汉字。”
国语辞典
国书
派遣国家元首介绍其使节给外国元首的正式文件或使节卸任时,向该国元首呈递的辞别信。前者称为「到任国书」后者称为「辞任国书」。
网络解释
国书
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分为派遣国书和召回国书召回国书一般在新任大使或公使递交派遣国书时一并递交。外交使节一般在递交国书后方能正式履行职务。
国书有正本、副本之分正本加封,副本不封口。正本由派遣国元首签署外交部长副署,由使节亲自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副本则印上国家元首、外交部长的签名,不签署。
国书的字义分解
-
国
国 [ guó ]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 如 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 2. 特指中国的。 如 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 3. 姓。
-
书
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 如 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 如 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3. 文件。 如 证书。说明书。 4. 写字或写的字。 如 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5. 写文章。 如 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6. 字体。 如 草书。隶书。楷书。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 如 说书。听书。
国书造句
1、相信通过学习,您能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
2、进山的地方,有一片大理石铺成的广场,广场上耸立着一栋高7米,长9米的牌坊,四个立柱支撑起一块匾额,上面锩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席范曾题写的"王羲之碑林"五个怀素体的大字。
3、聂成文: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副*席字画鉴定,辽宁省书协*席.
4、碑志记录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流传与演变.
5、3%近日,由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举办的中国书店第65期大众收藏书刊资料拍卖会在京举行。
6、杨军与我为同门,2001年起共砚席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问学京华,相互砥砺。
7、‘比萧哲(金使)以国书来,许归梓宫、太母及河南地,天下皆知上国寻海上之盟,与民休息,使人奉命通好两国耳。
8、法晚记者在检索有关资料时发现,在书画收藏方面介绍谢先莹的信息,主要来自一个名为“中国书画鉴赏收藏网”的网站。
9、中国书法要掀起新高潮,中国书法。
10、中国书协会员、四川省青川县书法家协会*席李天华,2000年从新疆转业后回到了家乡青川县。
国书的相关词语
【国书】的常见问题
-
国书的拼音是什么?国书怎么读?
答:国书的拼音是:guó shū
点击 图标播放国书的发音。 -
国书是什么意思?
答:国书的意思是:派遣国家元首介绍其使节给外国元首的正式文件,或使节卸任时,向该国元首呈递的辞别信。前者称为「到任国书」,后者称为「辞任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