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 蚣
- 拼音
- wú gōng
- 注音
- ㄨˊ ㄍㄨㄥ
- 词性
- 名词
蜈蚣的意思
词语解释
蜈蚣
节肢动物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有脚一对,头部的脚像钩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虫。
英centipede;
引证解释
节肢动物。体扁长。头部金黄色有鞭状触角。躯干部背面暗绿色腹面黄褐色,由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有足一对。第一对足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捕食小昆虫。中医入药。
引唐•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蜈蚣:《南越志》云大者其皮可以鞔鼓。取其肉暴为脯美于牛肉。”
《三国志平话》卷下:“军师令军速过言不闻蛮景烟瘴, 瀘水 蜈蚣 巴 蛇,乃蛮地毒物。”
曹禺 《原野》第一幕:“哼我跟瞎婆子是一尺的蝎子碰上十寸的蜈蚣今天我们谁也不含糊谁。”
国语辞典
蜈蚣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多足纲。身体扁而长全身有许多体节每一节上有对脚。最小的蜈蚣仅一公分长十三对脚;最大的将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对脚。故也称为「百足」、「百足之虫」、「百足虫」。体节的第一对脚有毒爪可射出毒液,当作武器;最后的一对脚特长有如尾巴。常栖息于朽木或石缝下捕食昆虫。古时称为「螂蛆」。
网络解释
蜈蚣 (节肢动物)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
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本草纲目》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
蜈蚣的字义分解
-
蜈
蜈 [ wú ] 1. 〔~蚣〕节肢动物,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有脚一对,头部的脚像钩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虫,中医入药。
-
蚣
蚣 [ gōng ] 1. 〔蜈~〕见“蜈”。 蚣 [ zhōng ] 1. 〔~蝑〕即“螽斯”。
蜈蚣造句
1、蜈蚣被蛇咬了一口,送到医院急救,大夫诊断后说:为防毒液扩散必须截肢!蜈蚣想:幸亏俺腿多!大夫安慰道:兄弟,想开点,你以后就是蚯蚓了。
2、从前有一条独脚龙,它对蜈蚣说:“这么多腿你管得过来吗?
3、下一刻,一道极为厚实的水墙出现在幽冥蜈蚣的身前,只见花语蝶隔空引决,目露坚毅之色,冷冷的看着那扑向水墙的小山般的身躯。
4、放蛊就是下蛊毒!苗疆一带的苗女喜欢将蜈蚣、毒蜘蛛、青蝎子、癞蛤蟆这五种最毒的蛊类,同放入一个坛子中。
5、如生朱砂、雄黄、斑蝥、蜈蚣、砒石等,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
6、李晨知道,这个蜈蚣又称百足,属于节足动物多足类。
7、1、水蛭12克,虻虫9克,桃仁10克,大黄、癀虫各9克,地龙15克,僵蚕9克,全蝎6克,蜈蚣2条,花蕊石20克。
8、宋剑一边极速奔行,口中一边大呼,这个时候,他唯有希望那头铁背蜈蚣会出来相救,毕竟在九叶蜈蚣草洞窟的时候,宋剑曾救过它一次。
9、宋剑想了想,貌似自己还有几颗在九叶蜈蚣草洞中收获的蜈蚣妖囊呢。
10、电光火石间,李逍遥怒火中烧,猛地一声厉喝,一道紫气迅速凝结成一支紫色光箭,如白虹贯日般向飞天蜈蚣射去。
蜈蚣的相关词语
【蜈蚣】的常见问题
-
蜈蚣的拼音是什么?蜈蚣怎么读?
答:蜈蚣的拼音是:wú gōng
点击 图标播放蜈蚣的发音。 -
蜈蚣是什么意思?
答:蜈蚣的意思是:动物名。节肢动物门多足纲。身体扁而长,全身有许多体节,每一节上有对脚。最小的蜈蚣仅一公分长,十三对脚;最大的将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对脚。故也称为「百足」、「百足之虫」、「百足虫」。体节的第一对脚有毒爪,可射出毒液,当作武器;最后的一对脚特长,有如尾巴。常栖息于朽木或石缝下,捕食昆虫。古时称为「螂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