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仲 淹
- 拼音
- fàn zhòng yān
- 注音
- ㄈㄢˋ ㄓㄨㄥˋ ㄧㄢ
范仲淹的意思
词语解释
范仲淹
(989—1052) 北宋政治家、将领、文学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今属陕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少孤贫学习刻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守卫边塞多年。庆历三年(公元1043)任参知政事力主革新政治因受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未被采纳。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于赴颖州途中病卒。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后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十九卷。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同时主张诗文革新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之一。散文以抒发个人政治怀抱的《岳阳楼记》为代表作。
英Fan Zhongyan;
国语辞典
范仲淹
人名。(西元 989~1052)字希文。宋名臣吴县人,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卒谥文正。
网络解释
范仲淹 (北宋名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概述图范仲淹像来源:清殿藏本)
范仲淹的字义分解
-
范
范 [ fàn ] 1. 模(mú)子。 如 铜范。铁范。 2. 榜样。 如 模范。典范。 3. 一定界限。 如 范围。范畴(➊类型;范围;➋概念性最高的基本概念,如“化合”、“分解”是化学的范畴;“矛盾”、“质”和“量”等是哲学的范畴)。规范。 4. 限制。 如 防范。 5. 姓。
-
仲
仲 [ zhòng ] 1. 兄弟排行次序二。 如 仲兄。仲弟。 2. 在当中的。 如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依此类推)。仲裁(居间调停、裁判)。 3. 姓。
-
淹
淹 [ yān ] 1. 浸没(mò)。 如 水淹。淹没(mò)。淹灌。 2. 皮肤被汗液浸渍。 如 胳肢窝被汗淹得又痛又痒。 3. 广。 如 淹博。淹通。淹贯(渊博而贯通)。淹雅(渊博高雅)。 4. 滞,久留。 如 淹留。久淹。淹滞。淹月(滞留一月)。
范仲淹造句
1、一文不名的范仲淹终于考中了进士。
2、原来中国历史上对三光还有另外一番解释:范仲淹批评朝政,主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生被贬放三次。第一次送行,朋友们说,此行极光。第二次,朋友们说,此行亦光,最后一次说,此行尤光。他笑答,仲淹前后三光也。
3、范仲淹庆历兴学掀开了宋代三次大规模兴学的序幕。
4、宰相吕夷简双手赞成仁宗废黜郭后,而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则直言极谏,不让仁宗离婚,最终仁宗被烦的受不了,把范仲淹贬知睦州。
5、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少时家境清寒,辗转流离,攻苦食淡。
6、吕蒙正起于“寒窑”后,还有“断齑画粥”的范仲淹、“以荻画地”的欧阳修……
7、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过着“断齑画粥”的日子。
8、县城内还有晋代就开辟为公园的芝山,江南保护最好的宋塔永福寺塔,范仲淹称为“小海南”的湖中鸟岛瓢里山,有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古战场遗址等等。
9、小时候听讲范仲淹少年求学时“断齑画粥”的故事,便对古人清贫自守的精神肃然起敬。
10、范瑶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裔,世居苏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组织画士将乾隆南巡苏州的场面描绘出来的。
范仲淹的相关词语
【范仲淹】的常见问题
-
范仲淹的拼音是什么?范仲淹怎么读?
答:范仲淹的拼音是:fàn zhòng yān
点击 图标播放范仲淹的发音。 -
范仲淹是什么意思?
答:范仲淹的意思是:人名。(西元 989~1052)字希文。宋名臣,吴县人,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卒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