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巾
- 拼音
- huáng jīn
- 注音
- ㄏㄨㄤˊ ㄐㄧㄣ
- 繁体
- 黃巾
黄巾的意思
词语解释
黄巾
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借指作乱者寇盗。
引证解释
东汉•末年 张角 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
引《后汉书·皇甫嵩传》:“角(张角 )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
《三国志平话》卷上:“黄巾併聚三十六万。”
清•赵翼 《读史》诗之七:“康成 居 北海黄巾拜其门。”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从 秦 朝的 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借指作乱者,寇盗。
引唐•杜甫 《遣忧》诗:“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
仇兆鳌 注:“白马,指 侯景。黄巾,指 张角。是时 高暉 以城降 吐蕃王献忠 胁 丰王 珙 以迎 吐蕃,吕太一 乘机作乱,故云纷纷攘攘。”
明•徐渭 《沉叔子解番刀为赠》诗之二:“买驴南归只两句只愁马上逢黄巾。 叔子 见我无所仗解刀赠我行色壮。”
清•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之四:“更闻舟子语,前途满黄巾。”
国语辞典
黄巾
东汉末年以巨鹿人张角为首的暴民组织。因其徒众皆以黄巾裹头为标帜故称为「黄巾」。
网络解释
黄巾
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后汉书·皇甫嵩传》:“角(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三国志平话》卷上:“黄巾并聚三十六万。”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皇甫义真荡黄巾破梁州贼,征赴城门,赖其子坚寿以免虽卒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清·赵翼《读史》诗之七:“康成居北海,黄巾拜其门。”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
黄巾的字义分解
-
黄
黄 [ huáng ] 1.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 如 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2. 特指中国黄河。 如 黄灾。治黄。黄泛区。 3.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 如 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4.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 如 事情黄了。 5. 姓。
-
巾
巾 [ jīn ] 1. 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用品,多用纺织品制成。 如 手巾。围巾。领巾。枕巾。餐巾。巾帼(“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指妇女,如“巾巾英雄”)。
黄巾造句
1、是啊!我还看到魏延将军在攻城时,自己身先士卒,冲在在最前面不避黄巾贼的乱箭,和敌人对射,只见他箭无虚发,敌人应弦而倒,这才是真英雄。
2、高云知道这一战之后黄巾军已经魂亡胆落,巨鹿粮尽必将远逃,于是便分兵移营。
3、玄德,贼势浩大,我等认为不如闭城死守,然后派出快马往幽州刺史处搬取救兵,然后内外夹攻,以破黄巾,不知玄德意下如何。
4、这一日,我走到广宗地界,忽闻山后喊声大震,我纵马上高冈望之,见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书“天公将军”。
5、如今黄巾道尽起百万雄兵,大汉招募的兵卒战力亦不在其下。
6、黄巾军见主将也逃跑了,更是无心恋战,抛盔弃甲,争先恐后地大溃逃了。
7、周仓,字元福,周仓本为黄巾贼地公将军张宝麾下之将,张宝死后,周仓和同是黄巾军的裴元绍率部啸聚山林。
8、赵栅一袭黑衫挺挺的站在襄阳城的城楼之上,距离上次的大战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冷羽力排众议,封赵栅为襄阳刺史,黄巾之战也已经接近尾声了。
9、情况很不好,洛阳贼党在一月便起兵反叛,洛阳大乱,官仓衙门民房被烧毁的不计其数,目下京师物资十分匮乏,要剿灭黄巾实在困难。
10、黄巾之后,天下大乱,各地盗贼蜂起,其中有很多是黄巾的余党。
黄巾的相关词语
【黄巾】的常见问题
-
黄巾的拼音是什么?黄巾怎么读?
答:黄巾的拼音是:huáng jīn
点击 图标播放黄巾的发音。 -
黄巾是什么意思?
答:黄巾的意思是:东汉末年以巨鹿人张角为首的暴民组织。因其徒众皆以黄巾裹头为标帜,故称为「黄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