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 令
- 拼音
- cí lìng
- 注音
- ㄘˊ ㄌㄧㄥˋ
- 词性
- 名词
- 繁体
- 辭令
- 近义词
- 口才 辩才 谈锋
辞令的意思
词语解释
辞令
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口才。
例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人忠厚不善辞令。
英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
引证解释
应对的言辞。
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 能知四国之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
《史记·刺客列传》:“既已言, 曹沫 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羣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隋书·经籍志三》:“从横者所以明辩説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
明•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一:“僕尝谓辞令趋走非所以报朋友,故受人之惠,未尝以语言谢之;惟存之心继之以不忘,有所成立则报之未艾也。”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于是这一个善于辞令的政治家便充分的表现了他的才能神色飞扬地说了许多交际话。”泛指言辞文辞。
引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
清•郑燮 《与丹翁书》:“此等辞令,固非庸手所能,亦非狠手所办,真是解连环妙手。”
国语辞典
辞令
应对的言语。也作「词令」。
引《礼记·冠义》:「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近谈锋 口才
网络解释
辞令
辞令,是汉语词汇,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解释为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
辞令的字义分解
-
辞
辞 [ cí ] 1. 告别。 如 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2. 不接受,请求离去。 如 辞职。辞呈。 3. 躲避,推托。 如 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4. 解雇。 如 辞退。 5. 同“词”。 6. 优美的语言。 如 辞藻。修辞。 7. 讲话;告诉。 如 “请辞于军”。 8. 文体的一种。 如 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令
令 [ líng ] 1. 〔~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令 [ lǐng ] 1.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令 [ lìng ] 1.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 如 命令。法令。朝(zhāo)令夕改。 2. 古代官名。 如 县令。令尹。尚书令。 3. 使,使得。 如 令人兴奋。 4. 时节。 如 时令。节令。 5. 美好,善。 如 令名。令辰。令闻(好名声)。 6.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如 令尊。令堂。令岳。令郎。令爱。 7.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 如 小令。如梦令。
辞令造句
1、他生性寡言,不善辞令,可一旦敞开语言的闸门,就有股撞倒南墙不回头的气势、他说话直来直去,从不拐弯,发起脾气来,一句话能把人砸个跟头。
2、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3、不善辞令、厌恶应酬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于书林之中,游目四顾,俯拾皆友。
4、但在日常生活、学作品和外交辞令中,又常常需要使用一些模糊性的词语,去表达一些特殊的语义,以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
5、你们的妈妈可能会告诉你们事情的不同版本,且可能会一说些恶心的事情来诋毁我,她一向巧于辞令,所以不要听她的。
6、他善于辞令,口若悬河,真是当外交官的好人才。
7、《史记》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8、其余手答函牍、演说底稿,均辞令得体,言简意赅,文采为久治文书者所不及,作者以诚接物、人情练达之作风跃然纸上。
9、当人们看到韩国的第一夫人赤手上阵亲自制作泡菜,不得不承认,这种亲民的举动比任何生硬的外交辞令都有效。
10、可是,听了王枫那一番大度的、知情达理的外交官辞令,周琼反而更难受了。
辞令的相关词语
【辞令】的常见问题
-
辞令的拼音是什么?辞令怎么读?
答:辞令的拼音是:cí lìng
点击 图标播放辞令的发音。 -
辞令是什么意思?
答:辞令的意思是:应对的言语。也作「词令」。
-
辞令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辞令的近义词是:口才 辩才 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