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字词语
共 279 条词语
-
谓到处有老师,应善于向人学习,取长补短。[查看详情]
-
亦作“众人拾柴火焰高”。[查看详情]
-
报告文学。魏巍作。1951年发表。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某连战士在松鼓峰战斗中,以被汽油弹烧着的身体扑向敌人同归于尽,战士马玉祥从烈火中救出朝鲜儿童以及战士们在防空洞里,边和着雪吃炒面边谈论理想的生动片断,揭示了一个主题,即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查看详情]
-
见“新箍马桶三日香”。[查看详情]
-
碧落:天上,此指天宫;黄泉:地下泉水,此指阴间。比喻上天入地,到处都找遍了。[查看详情]
-
中国在晋、冀、豫、京四省市太行山区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造林396万公顷,从生态环境上屏障北京和华北平原。建设时间为1986-2000年。[查看详情]
-
谓不靠祖先馀荫,靠自己的能力生活。[查看详情]
-
证实不同重量球体自由落下,它们同时着地的实验。之前人们接受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据《伽利略传》记载,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当着其他教授和学生面做了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但该实验的真实性问题仍无定论。[查看详情]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之一。指在同一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该原理阐明每个轨道只能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由于每个电子层可能有的轨道数为n2,所以,各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个。由物理学家泡利提出,故名。[查看详情]
-
(谚语)兔子不吃自己窝旁的草,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比喻不在乡里作恶或不侵犯周围人的利益。也作「兔儿不吃窠边草」。[查看详情]
-
比喻财富之多。[查看详情]
-
犹找死。喻在是非场中出头惹祸。[查看详情]
-
俗语。比喻凶恶的人不露形迹,或不动声色。[查看详情]
-
见“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查看详情]
-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次年,法国也乘机出兵,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联军先后攻陷广州、大沽,直逼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沙俄又逼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1860年,英法联军扩大战争,攻陷天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行宫。不久,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由于外国的蛮横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使中国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主权。[查看详情]
-
比喻自以为了不起,不容他人触犯。[查看详情]
-
记录学生学业成绩的书面通知单。在学期或学业结束时,由学校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及其家长了解学习情况。[查看详情]
-
(谚语)比喻夫妻本是一时的伴侣,遇有危险之时,只能各奔前程,自求多福。[查看详情]
-
(谚语)夫妻关系一旦建立,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元·石君宝明·高明也作「一夜夫妻百日恩」。[查看详情]
-
孩子溺水在河里,岸上的亲娘却无法搭救。比喻眼看亲人受苦而毫无办法。[查看详情]
-
比喻不敢越出一定范围。[查看详情]
-
相传杜宣夏至日赴宴,见酒杯中似有蛇,不敢不饮。酒后胸腹极痛,医治不愈,后得知是壁上赤弩照在杯中,形影如蛇,于是病痛立刻痊愈。见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九.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后比喻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惊惶。也作「杯底逢蛇」、「杯中蛇影」、「弓影杯蛇」、「弓影浮杯」、「影中蛇」。[查看详情]
-
一定时期内国家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和企业、事业等单位购买公用消费品的货币额。社会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购买办公用品、职工劳动保护福利用品、书报杂志、文娱体育用品等。[查看详情]
-
词牌名。又名《忆吹箫》。取传说中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为名。双调,九十五字至九十七字。共有六体。前段皆十句,四平韵;后段九至十一句,四或五平韵。宋晁补之、李清照等皆有作。[查看详情]
-
比喻不听好话相劝,必须用强迫的手段才行。[查看详情]
-
阿根廷共和国首都,政治、文化、工商中心和主要港口,人口290万,连郊区1138万。[查看详情]
-
诗歌。刘半农作。1923年发表。全诗四节,每节开头采用比兴手法,借景传达出身处异国他乡的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形象生动鲜明,语言通俗简洁,曾被赵元任谱曲成歌,传唱一时。[查看详情]
-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查看详情]
-
书名。德国歌德所作的哀情小说,叙述少年维特热恋女子绿蒂,以至自杀的故事。全篇用书信体写成,文辞瑰丽流畅,表现青春的喜悦与悲哀,尤淋漓尽致,为歌德的自传,曾风行一时。[查看详情]
-
喻有奇计可挽救败局。[查看详情]